宗教,象征与心理--江海度余生

        小四子回国逛了两个月, 一回来就"逼债",我呢,家搬完了,两次热浪也熬过去了,好像没有理由不还债了, 那就还吧。这篇就算接着上三篇介绍宗教学宗教心理学"邪教"的文章,成不成系列我就不知道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先要声明两点,1) 我绝不跟任何宗教的信徒打笔仗,因为,我的宗教学专业跟神学的距离与科学与神学的距离差不多,完全不是一个层面,彼此讲起来完全是"鸡同鸭讲",对于双方都是浪费时间和大脑细胞。所以, 别找我掐架; 2) 本人无意为任何宗教辩护或排斥任何宗教,那又是另一个领域的事, 因此千万别问我诸如"应该不应该信某教","哪种宗教比较好", "信教有没有意义"。。。 这样的问题。信不信教是纯个人的事,我怎么知道你该不该信 ?对我来说,宗教不过是个"研究对象",就跟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一样,是个学术领域。这篇文章我想谈谈宗教,象征与心理需要之间的关系。在介绍宗教心理学时,我提到过宗教的心理基础,这里就多说一点宗教与我们心理的关连。顺便提一句,重要的术语我通常会附上英文,并非有意"显摆",而是怕翻译有误,有了原文,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google去,原是一番好意。 :)

        我个人是不主张把人类几千年的宗教体验简单地用"愚昧"二字打发了事的。因为,宗教不仅是个文化现象,更重要的,它还是一种心理现象。一部人类宗教史也大可看做是人类心理发展史。几千年的宗教体验早已进入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(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), 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, 不管信不信某种具体的宗教,都无法摆脱它通过集体无意识对我们的心理,观念乃至行为产生的影响。 认识这一点,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很有帮助的。举个例子,即使你是"彻底的唯物主义者",坚决不相信任何鬼神,巫术,风水之类的"迷信",但是有一天,你打算买座房子时,突然有人告诉你,这房子虽便宜,可是有"不可化解的风水问题",前几任房主都出现诸如"破财","血光之灾","婚姻破裂"之类的问题,老老实实地想想--答案不必告诉我--你是否还会坚持要买这座"凶宅"?你会不会"忐忑"? 如果会的话,何以如此?对西方人来说,这不是个问题,因为"风水"不是他们文化系统的东西,虽然近年来"风水"在西方走红,但它并没有进入集体无意识,因此对他们不会有如同对中国人那样的心理影响。

宗教的定义
        最近XYS坛子里对宗教的讨论较多,但似乎没人提出"到底什么是宗教"这个问题。我且把我以前的那篇介绍宗教学时的定义照抄如下:
        要研究宗教,首先得给它个定义。"宗教"的定义众说纷纭,难度不亚于给"恐怖分子"这个词下定义,单看个人的立场和研究角度。
        "宗教",英文Religion, 意为"A set of beliefs concerning the cause, nature, and purpose of the universe; esp. when considered as the creation of a superhuman agency or agencies, usually involving devotional and vitual observances, and often containing a moral code geverning the conduct of human affairs." (Webster'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)
        "Religion"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"religio",意为:"concientiousness, piety", 再往下追,词源是拉丁文的"relig", 意为:"to tie, to fashion, to bind"。也就是说,"religion"也不过就是把个人与某种力量"绑在一起"的意思而已,没啥神秘的。上述定义属于对"宗教"一词的基本定义。算是广义的定义。

        最早研究宗教的学者基本上不是基督教徒就是犹太教徒,其中还有神学家,自然很难避免从一神教的立场来定义,而排除多神教和巫术一类的早期宗教。我在读书期间,曾跟 我的一位犹太人汉学家教授讨论道教算不算"宗教",他一口咬定不算,而且,他认为 中国根本没有本土宗教,唯一算得上是"宗教"的佛教是外来的,产生于中国的佛教禅宗也不算"国货"--典型的"狭义宗教观"。持这种观念者,至今仍大有人在,但在学术界已经没多大影响了。 现在宗教学者基本上对宗教采广义的定义,把巫术,神灵崇拜,自然崇拜等等都归在"宗教"范围之内。但是,要想进入"宗教"这个范围也 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特点:1。理论(Sacred writings, myths, symbols, etc.) ,2。崇拜仪式(Devotional rituals),3。信仰团体(Sacred community),4。崇拜对象(sacred objects or figures)。 宗教还有一个特点是:除了上述这些,它还是一种体验(experience)。 光躺在沙发上读圣经并不能使人成为一个"信徒",真正的"信徒"必须"体验"他所信仰的宗教。由于这一 特性,有的学者主张研究者自身也应该有某种宗教体验,否则,研究者将很难真正理解研究对象。这当然不是说研究哪种宗教必须信它,而是选择体验某种宗教,比方说练练瑜珈什么的。
        在此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个"误区",即认为凡"宗教"必是"有神论"。其实, 佛教和儒教(尚有争议)都是无神论的。至少佛教已经是很成熟的宗教信仰了。 正信的佛教徒没人把释珈牟尼或者一大批"菩萨"(Boddhisattvas)当成"神"来崇拜。中国民间信仰的佛教容易给人以"有神论"的印象是因为搀杂了许多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,有的甚至把"老孙"哥儿几个也给请进了佛殿。那可算不上是"正信"的佛教。

何为"象征"(Symbol)?
        简单地说,"象征"是"从具象到抽象的桥梁",也就是说,"象征"是以具体的事物导向抽象的概念,观念或情感(emotoin, 注意,emotion与feeling不是一回事, 下文将说明)。"。"象征"中的那个"实物"只不过是一个"道具",它的用途是引起人们对抽象概念,观念的联想或引发人们"内心深处"的感情。
        象征有时容易与"符号"(sign)相混。 符号只是简化了(或者图像化了)的直接语言,它要表达的只是其表面的含义,并不要求人们对它做更深的联想。比方说,美国街道上的指示牌,用一只手的图像表示"停",这只是运用了人们用手来"阻止"的习惯的手势,并没有任何其他含义,因此这是个"符号",不是"象征"。而用玫瑰花来表达"爱",玫瑰就成了"象征",因为"玫瑰"在这里只是个"道具",它的作用是引导人们联想到"爱"这种情感。 "象征"不必限于"图像"(绘画,雕塑, 建筑等),还可以是"肢体语言"(舞蹈, 仪式等), 文学作品(故事, 神话,寓言等),颜色等等。"象征"与语言一样,是"约定俗成"的,处于某个文化体系的人彼此"心照不宣",大家都能理解它的含义;而出了这个文化圈,可能就会出现"牛头不对马嘴"的情况。你初次去教堂,人家牧师给你象征"基督的血"的红葡萄酒,你不明就里,跟牧师说那酒的味道实在不佳。。。,让人"脏眼"瞪你算轻的。
        "象征"有简单的,也有复合的。以玫瑰来表达"爱"(包括在基督教里用它表现"对上帝的爱")是简单的象征。象征也可以是用一种"具象"表达多 种意义--比方说,"红色"可以象征"喜庆","鲜血","心","passion"等等--或者数种"具象"复合用以表达某种复杂的意义,比方说用"鲜红的玫瑰"来表达"狂热的爱"(passionate love); 用黄玫瑰来表达"我只是喜欢你,但不爱你"; 用白玫瑰来象征"冷静纯洁的爱"(love without passion--whatever that means :)), 各位千万别给mm送花送错了颜色,弄砸了可别怪我没提醒!我琢磨过的象征系统里,最复杂的是西方炼金术的那些图像和西藏唐卡。我的天,真让人晕啊!一幅唐卡要是用文字解释都快成一本书了。啃那个可比啃书难,别看是挺漂亮的画儿。
        有些象征是人类共同的,有些是属于个体文化体系的。比方说,在任何文化体系里,"母亲"都象征"关爱","保护","家"等等。 但是,"白色"在中国文化体系里象征"死亡","悲哀",广泛用于葬礼, 但在西方文化(基督教文化体系)里它象征"纯 洁", 广泛用于婚礼。为何"选用"某个具体的实物做"象征"的"道具",自有它的合理原因,但这原因必须在特定的文化圈内才能理解。

宗教象征
        宗教象征是由圣像(iconography),宗教建筑(庙宇,教堂,犹太会所,诸如此类),宗教故事(神话,寓言,不少是包含在经书里),圣物(灵骨,转经筒,神龛...)等等形成的一个庞大的象征系统。每个宗教都有一个象征系统,有的比较丰富复杂,比方说天主教,印度教和佛教;有的比较简单,比方说犹太教。
        通常对圣像的象征意义比较容易理解。"千手千眼观音"以"千手千眼"来象征"法力无边","十字架上的耶稣"象征"耶稣为我们受难"进而象征"救zhu"(免费南极星里居然找不到这个字!)。但也不是人人都能一眼看出来它们的象征意义,因为它们的内涵是指向各自的教理。如果完全不了解其教理的人未必会明白它们的内涵。
         宗教建筑也是有象征意义的。天主教的教堂和尖塔把教徒的注意力往"上"引,象征着与"天上的父"的联系;佛教的庙宇大而平坦,象征着"佛门广大"的包容。下回进天主教堂仔细看看,举目所见几乎都是象征:玫瑰花窗象征"对上帝的爱",烛台象征"光明",高大的神台与低下的座位象征着信徒对神的submission...佛教的寺庙也一样,到处是象征。莲花象征"出污泥(红尘)而不染", 斧头象征"断除妄念"等等。
         连耶稣,佛陀等宗教人物本身其实也成了象征。宗教学上,我们管"人"的耶稣,佛陀叫"Historic Jesus", "historical Buddha", 把作为"上帝之子"的耶稣和庙堂里的佛陀叫"symbolic Jesus","Symbolic Buddha"。这个区别也可以用在当"国家图书馆员"的老子和道教神坛上的老子身上。近年来,中国历史上另一位伟大的前图书馆员--毛老爷子--也开始进入"神"的领域了。我到庐山脚下的东林寺去"参拜"时,司机在寺门口的小摊上"请"了一个连着一大串红丝绦的毛像挂在车里,说是能"保平安"。据说这现象还挺普遍。我不禁叹息:开国之尊,亿万人之上的老爷子身后居然"沦为"出租车司机的保护神,也就是"行业神",这算是"升"了,还是"降"了?比起骑着毛驴儿不知所终的那位"前同行", 老爷子的"神位"可差太多啦。也许,数代之后会逐渐"升"上去也未可知。:)
         教徒们把经书(圣书)看做是"神的语言",其实,圣书里有很多的神话故事,也就是"语言象征"。佛经(法华经?)里的"火宅"故事是以"火宅"象征"现世人生"的本质;"圣经"里的亚当夏娃故事是个神话,以"蛇"象征"欲望"等等。而这整个故事本身就是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一个哲理。这个哲理是什么,就看你问谁了。要是问我,我的回答是:分别心导致了痛苦:当人学会了分别--亚当夏娃知道了自己与"上帝"的分别时,就失去了天然的快乐。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?这是佛教的教理,也是庄子的思想(给"混屯"钻了几个眼儿--有了senses,它就死了)。但是要是问一个基督教的preast, 他的"标准答案"是:人 违背了上帝的指示,因而有了"原罪"。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?因为我把这个故事当成"象征"来看,而神学的解释只注意了它的表面意义。

         说了半天"象征",最重要的是要弄明白它的含义,而不是那个"实物"。 不明白的人就卡在"实物"上了,进不了"内涵",大多数教徒--并不只是基督教徒--都被"卡"住了。以我之见,那些在大街上传教的,没事儿跟人打"网上宗教战争", 非跟科学家们证明"宗教的科学性"的,把经书当"正史"的,拿某某预言当正事儿的,凡事不算个卦就不敢做决定的...都在那儿死死地"卡"着呢,瞎忙活不算,还白忙活了,根本就missing the point 。套句佛教名言:这些圣像,经书什么的一整套象征系统,都不过是"指月之手",智者通过"手"去"看月",愚者一辈子盯着手指头。遗憾的是,能看到"月"的人在任何宗教里都是极少数。通常能看到"月"的人是不会跟人吵吵的,因为他们已经"悟"了--超越了"表象",达到了"深层体验",而"深层体验"是没法跟旁人用语言来说明白的。因此,任何宗教里真正的"智者/悟者"是不会彼此排斥的,只有那些finger starers才忙着证明"我的神才是唯一的真神, 你的神是假的", bla bla bla。我每次见到这些人就想叹气:有这份功夫,到医院去陪陪病人吧,到孤儿院去抱抱孩子吧,实在不行,关着门meditate也好啊。拜托别把你的"宗教人"和你的"现实人"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角色弄混好不好?

宗教与心理需要
         不管宗教象征系统多复杂,它们都指向一个方向:我们的内心。它通过一整套的"象征语言"来"唤醒"我们内心的感情(emotion)--敬畏,热爱,疑惑,渺小,景仰等等,这些 感情也就成为一种"体验"。 宗教必须是某种"体验",没有体验算不上是个教徒, 充其量是个"伪教徒"(坦白说"伪教徒"在各种宗教里都不少)。 当然有了体验并不一定就得成为教徒。最早"唤醒"我的"宗教情感"的是伊斯兰教,可我这辈子成为穆斯林的可能性是零。这并不是因为我对它有偏见,而是它的教义跟我的心理需要"不合拍"。
         象征还能通过我们的意识进入我们的无意识, 同时,通过对"象征"的理解,我们也能够达到对自己的无意识中的愿望,情感,需求。。。的理解,从而达到"心理平衡", 也就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平衡。心理平衡是"快乐"的基础,如果意识与无意识达不到平衡,任何"身外之物"都没法使人快乐。相信大家都有某种程度的体会,用不着我饶舌。
       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宗教之所以存在,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(个体与群体)的心理需要。上次那篇介绍宗教心理学的文章里我提到过, 科学的发展并不能取代人的心理需要,至少到目前为此还没有,将来? 我哪儿知道?我又不是预言家。比起"古时候",科学有了很大发展,但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并没有改变。这些"基本需要"包括"次序"(Order), " 目标"(Orientation), 安全(security),"意义"(meaning),"社会认同"(social recognization), "社会位置"(social position)等等。为满足这些基本需要进行的努力往往构成我们行为的动机,只是我们很多时候不了解而已。
宗教从几个方面满足了这些心理需要:
        它提供了一个"次序":我们的人生是"从某处来,到某处去",我们的为何而来,因何而去。。。除了这些,宗教节日也提供了一个"次序":杂乱无章的世界因而有始有终,或者形成了一个美妙的,接连不断的循环,这些"次序"使我们心安,我们得以依此安排我们的生活,否则,我们岂不"抓瞎"?
        它提供了一个"目标":犹太-基督教体系的"天堂", 佛教的"成佛","西方净土",宗教化了的"共产主义思想"里的"共产主义社会",等等。宗教戒律的作用就如同"路标"(pass marker),确保信徒不至于"误入歧途"。
        宗教是个"群体行为",通过"共同信仰者的团体",它为个人提供了"安全感"。象征地说,人生如同穿过一座重重森林,四处存在不可预知的危险,一个人走当然不如一群人走感到安全。宗教团体的作用,用现代语言来说,就是提供了"支持",个人从"I vs. the world" 变成 "we vs. the world". 另外,既然咱们是群体动物,打破头也非得在一起膘着不可,宗教团体也就提供了一种"归宿感"(sense of belonging)。"归宿感"对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,没了"归宿",我们岂不"落单"(失落), 从而失去安全感?当然"归宿感"不是只有宗教团体才能提供,"党派","文化团体","家族"等等都提供了某种"归宿感"。
         宗教还提供了一种"意义"以及"荣耀感",基督教与犹太教争了那么多年"谁是真正的上帝选民"争的是啥? 不仅是在"民族之林"中的"显赫地位",也是"被选择"的"荣耀"。不少盯着"手指头"不放的各教教徒常不知不觉地在非教徒面前流露出这种"荣耀感"。 正面地说,这种"荣耀感"或许有助一些人的自信心,一旦过头了的话。。。well。
         当然, 宗教只是满足我们心理需要的诸多方法之一。 作为个体的人,宗教应该只是一种选择,个人完全可以从别的途径满足心理需要。每个人的心理需要有不同的侧重,对于一些人,宗教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;对于另一些人来说,宗教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,这也是正常的。 即使是选择了某种宗教,也有个不同的信仰层面的问题,要不哪来那么多的教派?至于我个人,我认为我是"spiritual", 不是"religious"。 精神,乃至属灵的追求,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---虽重要,但不是全部,但我不认为个人有必要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宗教。宗教的基础是"信仰", 而"信仰"从心理上来说意味着"放弃", 也 就是"放弃"独立思考。要是真有神(泛指的"神")的话,他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应该是"思考的能力",放弃这个礼物,可是对他的大不敬! ;)

Copyright 1998-2002 Fadshop.net,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jhj123@163.net